从琴弦探讨古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路

  • 日期:2013-01-15

     今年四月,香港德愔琴社在到上海音乐学院交流演出一场古琴音乐会,这次演出的特色第一是演出者大都是自己造的琴来演奏;第二是这次演奏的琴主要是张了丝弦;第三是演出者都穿上了传统的长衫上台。整个演出场面令人觉得仿佛回到了解放前的琴会。演出之后产生了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观众很受感动,觉得这样弹琴才是古琴原来的风格,的了这场音乐会,才知道原来古琴是传统还存在;另外一种观众却认为穿长衫、弹丝弦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古琴音乐应该跟著时代演进,还用这种形式弹琴,简直是泥古不化。

  这此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古琴作为一种艺术,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所以对不同风格的艺术产生不同的反应,喜欢这种表演风格的人,固然可以大加赞赏,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人,也可以加以评论。有更多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就会显得古琴艺术更丰富,更多样化。

  古琴弦自古以来就是用真丝做的,自七十年代琴家吴景略先生与乐器厂合作研制出钢丝缠尼龙弦(以下称钢丝弦)后,除了小部分人还用丝弦弹琴外,钢丝弦已经基本上代替了丝弦。而钢丝弦出现后,古琴在演奏风格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在音量、音质、弹奏技法、表演形式等都产生了与传统丝弦不同的转变。这种由于古琴张上不同材料的弦而产生不同的演奏风格,是古琴历史演进的一个过程。钢丝弦的出现有它历史原因,就让我们从琴弦的变化去探讨古琴的过去,与现在与未来发展的路向。

  宋以前琴弦多是琴家自制,明以后多为商品弦。而造弦的商号既多,品质自然就很参差,明清以来,琴弦最好首推杭州回回堂,其第一代李世英自明代开始生产古琴弦,所造的弦叫“冰弦”,指定为内府贡品。传三百余年,直到清道光年间第九代孙李德孚殁后无嗣,冰弦也断产了,他的徒弟有杭州沈轶先经营的协成字号及绍兴鲁文荣经营的全和字号,继续以回回堂为品牌生产琴弦,但质量已大不如前。其中沈氏的弦较鲁氏为佳。其后又有何广堂乐器店发售的回回堂琴弦,以至清末用老三泰招牌发售的回回堂琴弦,这些不同商号的琴弦,虽然已经没有冰弦的水平,但还是为琴人提供最好品质的琴弦。

  江苏一带琴人一向在上海就可以买到回回堂的琴弦,抗战期间(一九三九年)上海琴人发现回回堂的琴弦断档了,琴家吴景略和庄剑承到杭州想找人生产,才发觉原来老三泰一早就歇业了,杭州再也没有会造古琴弦的弦工,而上海卖的都是旧存货。缺乏琴弦就成为了古琴界的一个大问题。吴景略和庄剑承于是在苏州找到了弦工方裕庭合作,依据在琴书上能见到传统造弦方法加以研究终于研制成功,恢复了生产古琴弦。以后在钢丝弦出现前的几十年,方裕庭就是全国唯一的古琴弦生产者。解放后,由于蚕丝由国家统一供销,不是随便可以买到,更何况制弦需要3A级真丝,使琴弦的生产与供应又出现了问题。后来查阜西先生的努力奔走,曾经获得国家供应过优质真丝生产古琴弦,有一段时间解决了问题。但由于原丝供应的品质下降,方裕庭又于一九五四年加入了生产合作社,此后任何人或机构需要琴弦都有要向苏州合作社订购,使琴人从此不能直接和制弦人商讨古琴弦的规格与品质问题,使琴弦更加达不到应有的质量。琴弦的品质还是无可避免的退步。自七十年代吴景略先生研制出尼龙钢丝弦以后,琴弦的供应才基本上得到解决,但古琴弦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由于大部分人都改用了钢丝弦,令丝弦由于需求大幅度下降,从此面临一个再度失传的境地。一九八五年扬州第三次全国打谱会后,上海琴家林友仁先生陪我和刘楚华专程到苏州民族乐器厂,提出希望他们能生产更高质量的丝弦,我们得到他们领导人的答复,就是由于需求太少,明年就会停产了。我们听了很紧张,回到香港后就时常到乐器店查问有没有古琴丝弦卖,可能是乐器店总觉得还有销路,就保持向苏州订弦,所以丝弦虽然质量很差,时有时无,可幸一直还没有断产过,喜欢丝弦的琴人不致于受断弦(断绝供应)之苦。

  钢丝弦之所以基本上能取代了丝弦,除了丝弦质量水平的下降与时常面料断产的原因,令很多琴人都不愿再用丝弦外,最经紧是它解决了丝弦一直不能解决的大部分问题:

一、耐用,一套钢丝弦可以用上很久,不容易断弦,合乎经济原则。

二、稳定,钢丝弦不容易因为温度,温度的变化而跑音。尤其适合现代舞台演出。

三、张力较强,容易调到需要的标准音高。

四、音量较大,扩大了演奏场地范围与听众数目以及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机会。

五、音色明亮,较容易为一般人接受,利于古琴的普及。

六、表面光滑,可以减少走弦时的杂音。

七、造弦的材料基本上是工业产品,无论供应与品质都能维持秘书室,形成生产也相对稳定,使供应不致出现断层。

  钢丝弦的出现是必然的,它尤其是适合现代舞台演奏的表演形式。但钢丝弦未能解决丝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色方面。钢丝弦的金属声太重,缺乏了古琴应有的韵味。这可分两方面来讲:

  一是钢丝弦会衍生出一种金属噪音,据香港琴家谢俊仁医生研究,这是一个“纵向振动”的原因,他形容这种噪声如下:

  “钢丝的金属噪音因琴而异,很多时出现在二弦,其次一弦和四弦,三弦五弦也会有,六七弦弦则较少出现。这种金属噪音强奏时尤其明显;主要出现于空弦弹奏,滚拂时也可以令听众觉得另有人在旁敲铁,有时按弦也会出现问题,严重者在按弦滑音时,可于本身高音外出现如口哨般刺耳声音。”

  二是钢丝弦金属声太重,余音太长,易放难收;有时音量太大,韵味不够,使古琴浑厚古朴的味道大打折扣。传统上琴人认为弹琴最重要是琴应该有琴的韵味,如果琴声中听出有筝声或者琵琶声,琴韵不会大打折扣。也有琴家为了加重古琴的金石声而用八宝灰漆琴,但是金石声不是金属声。张了钢丝弦的古琴,甚至有时可以听得出有结他声。

  我曾经问过很多从前弹过丝弦的琴家,他们很少会不同意丝弦的音色比钢丝弦好。吴兆基先生生前也认为没有选择之下,才用钢丝弦弹奏,所以他用偏锋的弹法来减轻太重的金属声,但这只是一个折衷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只能在按弦时用,强烈的金属声在弹空弦时就没有办法避免了。空弦若果出现了纵向振动的金属噪声,那就更难控制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钢丝弦弹《流水》的七十二滚拂时,很多时候会发出像连续敲铁似的声响。对喜欢丝弦的人来讲,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缺点。所以有些人宁愿忍受丝弦的大部分缺点,也不能够忍受钢丝弦的声音。还有一点,就是用丝弦弹琴,左手琴面上吟猱往来的手感,是钢丝弦没有办法代替的。

  现代新一代专业琴家由于专业要求,在舞台演出要求乐器定弦要稳定,与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音量要够大,音色要清亮,随时可以调到需要的各种调。遇到新作品的时候,随时都要适应特别效果与要求,这些钢弦才能达到的特点,是丝弦无法代替的。但是在一个传统的业余琴人来讲,如果排除了上台表演和与乐团合奏的因素,丝弦的缺点就会显得不太重要了。

  目前丝弦最大的缺点就是达不到标准音高和杂音太大,但我们听听老一代琴人的旧录音,丝弦都能达到要求的标准音高,杂音都化在节奏间,变成古琴音乐不能缺少的韵味。事实证明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丝弦品质的退化,是原料与工艺退步的结果,打弦与缠弦不够紧密,使琴弦松散,琴弦表面粗糙,增加杂音,如果调到标准音高,琴弦就容易断裂;

  二是弹奏的功力与技巧的原因,深厚的功力,杂音也能化在指头下。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杨荫浏先生对阿炳在二胡用弦的探讨来做参考:

  “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他拉起来声音特别浓厚而有力,而且毫无噪音。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二十几年来,学习阿炳曲调,拉得比较好的,已经出现了不少年青人。但与阿炳相比,相形之下,声音总觉得失之单薄,这是事实。可惜这一事实,在二胡界中,似乎还没有被觉察出来,而得到足够的重视。我觉得用粗弦好还是用细弦好,已是一个摆明在我们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而是一个值得进行试验、研究的问题……还是消极地为了避免噪音,采用细弦好呢?还是积极地为了提高表现力,试试改用粗弦,练成控制噪音的功夫好呢?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个例子说明丝弦发现阶的杂音,是可以用技巧克服,而且成为一个特有的风格。

  至于古琴,也有类似的见解,南京琴家成功亮先生在他的文章《打谱是甚么——与女儿、学生成红雨的谈话》中说过:“(成红雨:)最近听新出版的八张资料唱片,听管平湖打谱演奏的《广陵散》、《离骚》、《款乃》,觉得他的演奏浑厚苍劲的气质,在新一代琴家里很难听到,使人感觉古代的风貌气韵应该是这样的,但我说不出原因……(成功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八张资料唱片是五十代表录音的,代表了管平湖、查阜西、姚丙炎的一个时代。去年(按:即1994年)四月初,北京开《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时又录了四张资料唱片,这四张唱片虽然都用传世的唐宋明清所制古琴弹奏,但已换上了钢丝尼龙弦,从音色上比较,传统的古朴之感已明显不如前者。当然这是说的琴弦改变;那么演奏水平呢?琴乐深层蕴涵较前者已明显单薄,流派特色,个性风格亦不那么强劲……”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琴弦的转变,的确改变了艺术的风格,这些改变,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主要在于减少杂音方面,是属于物理性、技术性的;缺点最重要的是内涵明显的“单薄”了,是属于艺术性的。琴弦的转变虽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最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技术性、物理性比较容易解决,艺术性的比较难解决了。

  今天丝弦的爱好者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在最恶劣环境之下仍然坚持不舍,证明丝弦确有它迷人的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居住在香港的美国琴家唐世璋,二十多年来对古琴丝弦执著的追求,他把《太音大全集》里的造弦方法翻译成英文,连同自己对丝弦的心得,都放到自己的电脑互联网页上,与全世界的丝弦爱好者交流和分享经验。我在加拿大温歌华认识一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伊沃特·考斯特,他就是通过互联网跟唐世璋交流丝弦心得,甚至将丝弦拆开分析它的纶丝结构,证明丝弦爱好者是相当广泛的。而且近年来丝弦的爱好者有增加的趋势,唐世璋和刘楚华去年分别出版了用丝弦琴录音的雷射唱片。苏思棣也将会出版他的丝弦录音唱片。我相信只要丝弦能提高质量,用丝弦弹琴的人一定会啬。中一方面讲,只要丝弦的需求增加,丝弦的质量也一定会提高。这也是一个市场规律。就像古琴一样,近二十几年来,由需求增加,各地出现了大量古琴生产者,有个人小量的生产,也有工厂大量的生产,使古琴的质量不断提高。希望未来琴弦的情况也会一样。

  弹琴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张好琴,每个琴人都在千方百计的去寻找一张称心如意的琴。无论旧琴还是新琴,琴人对琴的要求第一是声音要理想。但是,就是一张九德具备的好琴,如果没有张上一副好弦,发出来的琴声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弹琴的一大缺憾。现在无论是丝弦还是钢丝弦,事实都存在很大的缺点,琴弦困扰古琴界已经不是一两代的事了,我们多得我们先贤,尤其是吴景略、庄剑承、查阜西和方裕庭等前辈,在弦荒危机的关头,为弹琴人解决不可缺少的琴弦问题。

  但是,在过去二三十年来,我们因为有了钢丝弦,解决了琴弦的供应问题,就没有进一步要求提高琴弦的水平,这是我们弹琴人的责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认为改良琴弦——无论是丝弦还是钢丝弦,是目前琴人的首要课题。现在弹琴的人是近代珍学衰落以来人数最多的时候,现在也是国家在近代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艺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加上工业技术发达,要生产质量水平高,艺术水平也高的琴弦的机会比历来都好。改良琴弦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所欠的只是琴人的积极性而已。

  我认为改良琴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良传统琴弦,二是设计新品种琴弦。

  改良传统琴弦方面,分别从钢丝弦和丝弦入手。

  一钢丝弦方面:

  钢丝弦的确已经解决的琴弦的大部分缺点,也受大部分琴人欢迎,它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大的金属声和纵向振动的金属噪声。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钢丝弦明亮刚健的风格,一定会受欢迎,前人喜欢金石声,张上一副钢丝弦,就可以得到八宝灰的效果了。

  过大的金属声方面,相信如果通过用不同金属材料,不同弦心与缠弦的设计,通过参考西洋乐器造弦理论方法各方面的手段,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纵向振动的金属噪声方面,根据谢俊仁研究,通过琴弦的调教,改变弹奏的位置都可以暂时减少噪声,要彻底解决的话,就要从造弦材料和缠弦方法入手。

一丝弦方面:

  我们从琴书记载上可以发现古人很多时从改良乐器,改良琴桌或者演奏环境去改良古琴,在冰弦失传以前古人对于琴弦的特别要求比较少。可能是古人对琴弦的制造技术掌握得比较好,琴弦并不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改良丝弦第一就是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造弦技法,然后配合仍然掌握制造古琴弦技术的老师傅,从材料、工艺和规格三方面入手,将丝弦至少恢复回回堂琴弦,甚至冰弦的水平。

  设计新品种琴弦方面,找寻新物料代替现有造弦原料,研制合乎琴人要求的新琴弦。由于现代人造纤维品种非常多,我们可以寻找性质与真丝接近的新材料,或以之代替真丝,或以混合真丝,研究开发出一些不同于现有材料的新质料,希望在现代的钢丝弦与丝弦之外,得到或者更好质量与声音,或者不同风格的新品种,以增加琴弦的多样化,让琴人有更多的选择。即如谢俊仁所说:“只要能符合古琴的艺术要求,我们实在不必拘泥于某种规格。琴弦的选择应是同一道理,钢弦或丝弦不应互相排斥,不同的琴弦可适合不同的乐曲和琴器。传统丝弦以其纯朴细致的音色,绝不可以及不应被替代,但钢丝也明显有其长处;琴人如两者均掌握,便更能遨游于古琴广阔的艺术天地及拓展未来。”

  琴人可以以自己琴器的特点,演奏的风格,弹琴的对象,演奏的目的,艺术的层次,乐曲的需要……去选择适合的琴弦。好的琴弦,自然会有人选用,不好的琴弦,自然会遭到淘汰。

  二十一世纪马上就要来临了,整个世界一方面朝着高科技迅速发展,一方面也在对人类传统文化作出反思。高科技工业过度发展不断破坏自然生态,人们也在极力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一方面在不断破坏传统价值观念。一方面也在重整传统文化。这看似矛盾,但只要在其中取得平衡,人类自然可以继续在地球生存下去。古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要在发展与反省之中取得平衡,才能多姿多彩的发展下去。文化艺术不是革命事业,不能轰轰烈烈,只能是细水长流,涓滴积聚,古琴艺术之可以流传久远,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对古琴艺术的信心,也等同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黄树志

  1999年8月15日

本文转自 中华古琴网 | http://www.guqin.cc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