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 日期:2012-10-29

夫子程子说:不偏就叫做中,不变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路,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这篇是孔子门生中可以口传的要法,子思恐怕时间久了而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在书上,传授给孟子。这本书起初只说一个道理,中间散开为万事,最后又合为一个道理。舒展开来可以填充整个宇宙,收卷起来却可以藏在极其细微的地方。它的味道没有止境,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会读书的人,仔细去探讨,便能得到其中的道理,用这道理去做人做事,那就一辈子也用不完了。

上天赋予人的气廪叫做本性,依照本性的自然去做的就叫正道,修明正道的准则叫做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都不可以离去身心的。如果可以离去,那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要特别警戒谨慎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特别惶恐畏惧在众人听不到的地方。一件事物,没有比在阴暗处更容易被发现的,也没有比最细微的东西更明显的,所以君子要特别谨慎自己单人独处的时候。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在没有产生的时候,心中是寂然不动的,没有过与不及的偏向,这就叫做中。当情思发出来以后,也能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都合时宜时,这就叫做和。这“中”的天性,就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的工夫就是天下万物共通的大路。如果能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则我心即正,推广到天地间,一切无不安排的很端正。我的行为即顺,推广到万物上,无不顺遂生长了。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完全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随时能不使情理有所偏差。小人之所以不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小人无所禁忌,胆大妄为的缘故。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是好到极点了,可惜人民不能事实这美德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事实,我已经知道原因了。由于聪明的人以为太平常而不去实施,郁闷的人却有因为智力不及而不能实施。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普及,让每个人都明白,我也知道是为什么了。因为贤能的人认为太平常而不加以阐明,没能力的人却有不能理解。这就好比人没有不会吃饭的,但是能真正知道美味的却很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难以实施了吧?

孔子说:舜这个人,可称的上是决定聪明的了!他不但喜欢请问人家,而且喜欢细察浅近的话。隐藏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就在众人过于不及的两个极端,折中它给众人做榜样,这就是所以能成为人民景仰的舜了。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很聪明’,但若被人驱使进入陷阱,或者撞着机关的时候,却不知道回避。人人都说‘我很聪明’,但要他们选择中庸的道理,却连一个月也维持不了。

孔子说:颜回的做人,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一件善事或一句善言,就能奉行不懈,时时存在心中,再也不肯把它失去了。

孔子说:天下国家的事虽然纷繁,但却有方法治理太平。官爵俸禄虽然可贵,却也可以辞去。雪亮的刀刃虽然锐利,但有时也可向前身试。只有这中庸的道理,看来虽然平常,却是很难做到。

子路问孔子强字的意思,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自己的强呢?能够以宽大柔和的道理去教育人,不报复人家对自己的无理,这是南方人的强,是有才德的人所持有的。全凭血气用事,带着刀枪,穿着铠甲去和别人拼命,到死也不害怕,这是北方人的强,是好斗狠的人所持有的。所以真正有才德的人另有几种强处。和气待人而不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守中庸道理而不偏依,这是第二种强。国家有道时,并不改变未显达时的操守,这是第三种强,国家无道时,虽面临死亡,也不改变平生的气节,这是第四种强。

孔子说:好求隐蔽的道理而行为怪异的人,后世或许有人称赞他,但是我不却不愿这样做。还有一些读书人依照中庸的道理去行事,然后走到一半的时候就丢弃了,我却不肯这样随便就丢弃的。真正有才德的人,是要始终遵循中庸的道理去做事,纵是因此而不被世人举用,隐居山林,无人知道自己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中庸的道理,功用虽然很大,但实体却很细微。讲那浅显的道理,就是没有知识的妇人也可以明白,但是讲到深奥的,就是圣人也还有不知道的地方。至于实行来说,就是村夫村妇都可以做的很到,然而复杂的地方,即使是圣人有时也做不到的。这好比天地是如此的大,但人们对它的晴雨寒暑的变化失常,有时尚存有怨恨一样。所以中庸的道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天地也不能载负的起,从小的地方说,也不能使天下人都可以一一识破。诗经说:‘鹞鹰翱翔在天空,鱼儿游跃在水中’,就是说高低的道理十分明显。所以说中庸的道理,讲的讲的浅显容易的,可以从妇人开始,讲到高深的就可以了解整个宇宙间一切事物的道理了。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和我们离的并不远,修道的人,如果自己远离人生和人情,那就难以达到理想的中庸之道了。诗经上说:‘砍断木头做斧柄,新斧柄的模样和旧斧柄没有什么区别。’拿着旧的斧柄去砍取新的,斜眼一看,还是觉得新的和旧的大小长短相差很远。所以君子是用众所周知的道理还教育人的,只要他能改过就是了。一个人只要能尽到自己的心,推己及人,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我所不愿意别人强加予自己的,那也不要强迫别人。

君子有四件中道的事,是应该做到的。要求孩子去孝顺自己的父亲,要求臣子去敬重君王,要求弟弟去恭敬哥哥,要求朋友帮助朋友。我只在平常的德行上尽量去做,平常在言语上谨慎,有不周到的,不敢不勉力去做。就是做好了,也不敢自满。因为谚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不尽快去做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自己解放了,全人类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本文转自 中华古琴网 | http://www.guqin.cc 原文地址:http://www.guqin.cc/bencandy.php?fid-158-id-2300-page-1.htm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