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梁河县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在梁河历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葫芦丝被梁河人民世代的传承发展着,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间生存繁衍。
德宏州梁河县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在梁河历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葫芦丝被梁河人民世代的传承发展着,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间生存繁衍。今天,葫芦丝文化艺术走出梁河母亲的怀抱,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参与竞争,梁河母亲在背后默默的输送新鲜的血液,培养输送着一批批葫芦丝文化艺术发展的后备力量。2004年文化普查显示,梁河县10个乡(镇)中,除4个山区乡葫芦丝文化艺术流传不太广泛外,其余6个乡(镇)都有着大批的群众制作和吹奏葫芦丝,都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据调查,梁河县有葫芦丝吹奏技艺精湛的人员2000多人。以专门制作葫芦丝销售为生的60多人,会制作葫芦丝的有200多人。2004年创收170多万元。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30多个队,共计500多人。2004年,各乡(镇)的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50多场。梁河的葫芦丝艺术已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梁河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会吹奏葫芦丝,就制作不好葫芦丝。葫芦丝是音乐的传声器,葫芦丝的质量优劣由葫芦音乐来检验。梁河历来都有着一大批葫芦丝制作队伍,这批队伍同时拥有着精湛的葫芦丝演奏技艺。这就是葫芦丝文化艺术上千年来得于在梁河传承和发展、没有消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占梁河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数67%的傣族与德昂族中,有过很多而且至今仍有着既掌握葫芦丝制作技艺,又掌握其演奏技艺的民众。如:已故的有勐养芒环村的龙伍(生于1860年)、户养村的沙岩贺(生于1870年)、户引村的沙德某(生于1912年)、界岭村的金波和(生于1917年)、芒蚌村的沙永明(生于1933年)等等,都非常有名气,都曾制作葫芦丝在市场上销售过。而如今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有勐养帮盖村的冯绍兴、金永兴、冯绍兴的儿子冯怀利,芒蚌村的沙永兴、赵德安。芒滚的孔保明,底养的龙大永,芒岗的莫安荣、平自祥等;芒东镇大树寨的龚廷政,罗刚村的钱有周及儿子钱文生,章毕村的尹培富、尹培生,那线村的钱有荣、曩正才等;河西乡二古城的德昂族杨忠平等等举不胜举。还有年青一代的徐列进、哏从国、哏从省、徐列强、徐列金、哏留美等几百名骨干。梁河的葫芦丝制作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有74岁,最小的19岁。他们既是制作葫芦丝销售的主要人员,又是葫芦丝业余演出队的骨干力量,更是今后发展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后备力量。
梁河县内会吹奏葫芦丝的人数已无法统计,老到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吹得声情并茂,小至四、五岁的孩童拿起葫芦丝都能像模像样的吹出简单的曲子。无论男女老少,大家利用农闲时有组织的聚集在一起,以村寨为主的开展活动。邀请当地有名的“撒那弄”(葫芦丝的大师父)来传授指点,然后又配以歌舞,到重大节庆的时候参加表演或比赛。被称为“葫芦丝发源地”的勐养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国庆节或泼水节期间,镇政府都要组织“葫芦丝演奏比赛”。男女老少同争魁,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在比赛中尽展风采。不仅传承弘扬、发展了葫芦丝艺术,还为地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勐养镇的邦盖村,可以说人人能吹葫芦丝。全村共有村民55户,263人。村里的文艺队有队员60多名,全村55户,每户都有人参加了文艺队,有的夫妻二人都参与,也有的父母子女同参加。他们村里经常演出的曲目有《勐养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傣族山歌》、《竹楼情歌》、《辜筚班陶》(葫芦古调)等等。组织的节目经常参加州、县、乡的各种表演和比赛,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奏、二重奏、小合奏等。村里的民间艺人冯绍兴,在2002年德宏州举办的“全州农村文艺汇演”中,将一曲《幸毕班陶》,发挥得淋漓尽致,获文艺汇演一等奖。在2004年的国庆节,由梁河县委、政府举办的“丝竹情韵”葫芦丝比赛中,邦盖村文艺队的队员金永兴获古调组一等奖,哏从国获成人组二等奖,徐列强、徐列琴(女)合奏获成人组三等奖。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盛满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美丽小村庄,从小枕着葫芦丝音乐成长。
另外,在九保乡也活跃着一支特别的乐队叫“南甸丝竹乐队”,全队共有20人。在民间艺人黄升寿的带领下,由一些热爱乐器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他们把葫芦丝、二胡、筋子、手风琴、电子琴等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排练的曲目自成特色。经常在德宏州内外交流演出,得到了广泛赞扬。梁河的各个乡(镇)都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各个演出队结合本乡(镇)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组合,表现出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喜爱。葫芦丝文化艺术在梁河县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傣族民间音乐—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独具特色又具有民族专有性。目前梁河有100多人能吹奏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7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能吹奏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的人员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52人,在35岁至55岁的36人,年龄在15至35岁的有13人。保护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是发展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优势条件。梁河必须继续加大葫芦丝队伍的群众基础,做好民间葫芦丝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葫芦丝文化艺术逐渐走向国际化
1977年,龚全国以一曲《竹林深处》将葫芦丝推出,取得轰动效应。1984年、1986年,他两度到日本演出,1991年赴泰国、香港演出,将葫芦丝推向国外。哏德全的成功更是刮起葫芦丝音乐的旋风,他在国内外无数场次的演出、葫芦丝音乐光盘的制作销售、葫芦丝吹奏教程的问世、为宣传葫芦丝文化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葫芦丝音乐风糜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学习葫芦丝的浪潮。许多国内外学生纷纷来投拜哏德全为师。国外学生有来自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200多名学生,年销往外国的葫芦丝产品约1000多支。日本大阪的以藤悟掌握了葫芦丝演奏技艺后,到泰国与朋友一起举办葫芦丝演奏会,并用于演奏泰国地区的民族音乐。可见,葫芦丝文化艺术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市场是广阔的。
葫芦丝文化的发展为梁河带来无限商机
①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趋于多样化。葫芦丝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倍受人们的青睐,有的人被其古朴、精致、小巧、无处不渗透着自然风味的外形构造吸引,有的被蕴涵其中的傣族文化—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和用于传递恋情的浪漫情丝打动,更多的人则是被葫芦丝音色的柔、美、轻快、细腻、绵延的独特音色牵绕。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葫芦丝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壮大,响誉国内外。葫芦丝演奏技巧的教程、葫芦丝音乐光盘等畅销不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制作葫芦丝所需的原材料、葫芦丝产品供不应求,从事葫芦丝演奏技艺传授的专业人员、加工制作葫芦丝的技术人员都还远远没有满足市场。2004年,从梁河销出葫芦丝12000多支,经济创收170多万元。由梁河民间个体制作的销出2000多支,经济创收20多万元,为18户人家40多口人解决了生计,从勐养的哏德全葫芦丝工作室销出10000多支,经济创收150多万元。梁河有20多人脱出农门,专门从事葫芦丝文艺演出。葫芦丝文化艺术为推动梁河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效应。梁河各乡镇组建了葫芦丝业余演出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效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人们的精神领地,让假、丑、恶,让黄、赌、毒,让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是文化发展的目的。葫芦丝文化艺术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将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自从梁河2003年各乡镇的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开始组建,伴随培训活动、演出活动的日益频繁,酗酒打架闹事的少了,吸毒、贩毒的少了,赌博的少了。业余空间,只听见葫芦丝音乐此起彼伏的荡开飘来,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葫芦丝演奏比赛的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青年、学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梁河县举办“丝竹情韵”葫芦丝演奏比赛,青年组(5岁至26岁)参加人员57人,占总参赛人数102人的56%。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净化社会空气发挥了其重要功能。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