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葫芦丝音乐创作中的戏曲音乐因素

  • 日期:2013-01-17
  • 来源:中国古曲网
  题记: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辈的辛勤努力和劳动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大地精神财富。

前言

    当今的葫芦丝音乐作品的创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层层涌现,佳作不断问世,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到现在真正的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建国前,我国的民族器乐独奏曲的创作仅仅停留在二胡琵琶等少数乐器上,就民族吹管乐器而言,更是一种空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和演出团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器乐独奏,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自己的园地里辛勤的耕耘,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佳作,民族器乐之所以繁荣发展,其根源在于我国有着丰厚的民间音乐资源,为民族器乐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葫芦丝相对于常见的吹管乐器而言,它的音乐创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葫芦丝应用于西南少数民族局部区域,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很难得到传播和发展,因此葫芦丝音乐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了,而今葫芦丝能够呈现出如此繁荣的局面,宏观上看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微观上葫芦丝简单易吹,便于流传推广,其音乐也犹如天籁之音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从另一层面上讲,葫芦丝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流传与其作品的创作和流传是有直接联系的,早期的葫芦丝作品多为当地流传的民歌小调,之后便是以当地民间音乐为素材写成的葫芦丝作品,其后的发展则是各地风格作品的创作,因此笔者将葫芦丝作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原味音乐风格时期;中期以原味音乐为素材的编创作品时期,当前多民族多风格创作时期。

    1、葫芦丝创作新潮戏曲音乐为创作元素

    在民族吹管乐器中,从戏曲中戏曲创作素材已经屡见不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以戏曲音乐为创作元素的作品就很多,如郝玉岐的改编的唢呐独奏曲《朝阳沟是个好地方》就是以豫剧风格为题材的作品,阎海登的作品《晋调》、《孔雀开屏》皆以山西梆子(晋剧)音乐为创作材料,刘管乐的竹笛作品《买菜》、《荫中鸟》的也是受梆子影响,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赵松庭的竹笛作品《婺江风光》、《二凡》等一批以浙江婺剧为素材的作品。笔者近几年来将葫芦丝作品研究作为民族器乐研究的一个方向,通过研究分析,葫芦丝作品的创作素材已不再局限于各地的民间小调,而是逐渐的从各地的戏曲音乐吸取素材,这将会成为葫芦丝音乐创作的一种新的趋势和潮流。

    2、以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优越性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自身有三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几乎集结了所有的艺术门类,二是具有呈示性,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有相对固定的表现模式,三是舞台表演的象征性,各地戏曲音乐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曲音乐是民歌的艺术化,所以以戏曲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显然要比民歌小调更有艺术性、选择性。其次,我国的民歌小调具有流传变异性,即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提出的同宗民歌一说,如茉莉花孟姜女调都能够找到不同风格的变体,但是民歌的流传变异,流传的是歌名、调名,真正的还是变异了,并没有新的发展,而戏曲则不同,戏曲不是流传变异,而是流传变化发展,如京剧就是在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带去了徽剧、汉剧,融合昆曲、秦腔,再加上老北京文化最终形成了京剧,事实上各地戏曲无一不是流传变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戏曲音乐中吸取素材,其实是吸收了多种地方风格、具有文化集合性质的戏曲元素。第三,戏曲音乐包括两大部分,唱腔与器乐,戏曲唱腔丰富,有各种演唱形式,男腔女腔,生旦净丑的唱腔,器乐又分为文武场,也是各具特色,再加上各地戏曲音乐风格的不同,因此为多种葫芦丝作品的风格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3、葫芦丝音乐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的体现

    在葫芦丝音乐作品的创作中,风格的体现是作品写作的核心要素,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曲式结构、技巧手法的布局、情绪内容的表达就要看作曲家如何安排了,也就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与风格特点紧密衔接。我国有三百多个戏曲品种,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除了地域名称不同(如京剧、豫剧、晋剧、秦腔等),最根本的就是音乐的不同,因此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从戏曲音乐中选择素材必须把握好地域的风格。笔者对时下流行的几首具有戏曲音乐元素的作品做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戏曲音乐元素是如何在葫芦丝音乐作品中等到体现和发展的。

    1)豫剧风格(代表作品:李春华《梨花雨》 周亚非《花篮情》)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曲的代表,属于梆子腔系剧种,传统的豫剧有豫东、豫西两大声腔系统,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旋律多为上行,主音落在“dol”音上,句法结构眼起板落。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旋律多为下行,主音落在“dol”音上,板起板落,演唱特点深沉浑厚。《梨花雨》的主题(凄美的、诉说的)采用了豫东调的眼起板落的板式,而旋律则具有豫西调的特点,即旋律多为下行,主音落在“dol”上,整个主题的旋律气氛呈现出豫西调浑厚深沉的特征。虽然《梨花雨》表现的是河南商丘宁陵的万亩梨花,但李春华在素材的选择上不拘泥于豫东调唯一特征,又融汇了豫西调的风格。这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用降B调筒音作5的指法移宫变调,这是一种新颖的葫芦丝作曲技法,这种手法在我国民间的器乐乐种中常见,如辽宁鼓吹乐中的单借手法,就是将旋律中的角音改奏清角音,形成了上四度的移宫,因此李春华《梨花雨》无论从戏曲元素的选择上还是在探索葫芦丝作曲技法方面,都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周亚非编曲的《花篮情》,第一、二主题分别采用了最具河南风格的民间小调《编花篮》和豫剧风格,第一主题直接引用民歌旋律,原汁原味,第二主题体现出豫西调的风格,旋律深沉,抒情性强。

    2)秦腔风格(代表作品:王厚臣 张安平《灞柳情》)

    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花音苦音两种感情色彩,花音又称为欢音,色彩明朗,欢乐坚定,苦音又称为哭音,色彩较为灰暗,凄凉悲怨,两者的骨干音为“sol  dol  re”,而前者偏重“mi  la”,后者偏重“fa  si ”。《灞柳情》这部作品整体上表现的是一种悲愤的情绪,当然苦音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但是在表达第二部分的快板的时候,也有着花音的坚定的色彩表现。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将两种色彩结合的比较缜密,宏观上给人的感觉整首作品表达的感情都在哭诉、挣扎、反抗,这也体现出作者在选择戏曲素材上以及在创作时娴熟的作曲手法和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此外,在演奏此首作品是要特别注意一点,在秦腔音乐中,fa音比原位音略高,是介于升fa间的中立音,si音介于原位si音和降si间的中立音,因此在演奏此曲时为表现秦腔音乐的风格必须要特别注意。

    3)黄梅戏风格(代表作品:魏仕健《皖南丝雨》 赵学贵《鹊桥》)

    黄梅戏是一种多元民间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由山歌、秧歌、花鼓、采茶等融汇而成,以安徽安庆方言为基础,唱腔上委婉清新、轻松悠扬,颇具生活和田园气息,长于抒情和叙事。魏仕健的《皖南丝雨》体现了黄梅戏中花腔的艺术特点,情绪明朗,充满着田园的谐趣之情。赵学贵的《鹊桥》假借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乐曲中引用了安徽民歌《小放牛》和黄梅戏的戏曲元素,,偶尔能够听到《打猪草.》旋律,此曲的特点是旋律的变奏较为明显,并且反复同一主题,在速度上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感情特点。

    4)沪剧风格(郑江力《沪调新韵》)

    沪剧属于吴语地区的滩簧剧种,它的唱腔旋律具有江南丝竹亲和柔美的风格,感情较为细腻,有着浓厚的水乡情调,《沪调新韵》这首乐曲开始直奔主题,旋律为常见民乐曲《紫竹调》的稍加变化,也具有沪剧现代戏《罗汉钱》的音乐成分,此首乐曲给人以清新、柔美的感觉。

    5)吕剧风格(代表作品:刘健《齐风》)

    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品种,是山东琴书艺术化的发展,主要的唱腔有凤阳歌、四平调、垛子板等,在拙作《齐风》这首乐曲中,引子部分有沂蒙山小调的影子,在第一主题中,引用凤阳歌的唱腔,具有叙事性,具有口语化的特征,以商调式和徵调式相互交替,最终落在宫调上,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句法结构,第二主题引用垛子板唱腔,欢快朴实,体现出齐鲁儿女朴实直爽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有引用四平调唱腔,由慢渐快发展,第四部分直接引用凤阳歌并稍加变化,呈现了结构上前后统一。

结论

    综观以上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戏曲音乐之丰富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这对葫芦丝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能够体现各地风格、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选择戏曲音乐素材是我们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脱离风格,用做到引用适度,创新发展,旋律与技法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最终达到地域风格与创新结合,这才是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之路。要使葫芦丝成为一种文化体系,作品的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曲家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葫芦丝作品必须要向民间学习,向民间寻根,才能从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汲取营养,创作出好的作品。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更多资讯